污水厂高效沉淀池运行浅析

发布时间:2024-09-24 浏览量:184 文章来源:

一、污水处理厂高效沉淀池简介


高效沉淀池工艺是依托污泥混凝、循环、斜管分离及浓缩等多种理论,通过合理的水力和结构设计,集泥水分离与污泥浓缩功能于一体的沉淀工艺。


1.jpg


2.jpg



高效沉淀池分为絮凝与沉淀两个部分,在混凝反应区,靠搅拌器的提升混合作用完成药剂与原水的快速凝聚反应,然后经叶轮提升至絮凝反应区进行慢速絮凝反应,以结成较大的絮凝体。在反应区获得大量高密度均质矾花,矾花慢速地从预沉区进入到沉淀区使大部分矾花在预沉区沉淀,剩余矾花进入斜管沉淀区完成沉淀。矾花在沉淀区下部浓缩,泥斗上部污泥经泵提升至反应池进水端以循环利用,排泥斗下部浓缩剩余污泥排入污泥处理系统。澄清水经出水槽收集后进入后续单元。


3.jpg



高效沉淀池具有表面负荷高、占地面积小、对原水水质波动不敏感、分离效率高、排泥含水量低、出水浊度低、出水水质稳定等优点,被广泛应用于市政及工业污水处理的深度处理中。



二、污水处理厂高效沉淀池运行常见问题



根据我司多个污水厂高效沉淀池运行情况,分析污水厂高效沉淀池运行常见以下3类问题:




(1) 污泥回流泵未开启;

(2) 仅投加PAC,未投加PAM;

(3) 泥位控制、排泥间隔和排泥时间不合理。



三、高效沉淀池设计、运行建议



针对污水厂中高效沉淀池运行存在的问题及运行效果,技术部从设计及运行调控给出如下建议:



1、设计规范

高效沉淀池相关设计参数参考《博天环境百项专项规范——POTEN-SJ-G-GY-012-高效沉淀池设计规范》。


2、常规高效沉淀池技术指标和系统调控要求


(1)进水负荷

二沉池后深度处理高效沉淀池,一般进水负荷不大于15m³/(m2.h)。


(2)出水标准

进水SS=20-50mg/L, 出水SS应小于10mg/L。


(3)药剂投加量的确定

投加PAC(或三氯化铁)和PAM, 药剂最佳投加量根据烧杯实验确定。


市政污水深度处理,常规PAC投加量(固体,30%Al2O3有效成分)应低于30mg/L,PAM 投加量约0.5-1mg/L。

药剂投加点要设置合理,避免出现药剂投加后短流问题。


(4)絮凝搅拌器调整和絮体质量的判定

调整絮凝搅拌器转速,使絮体成型良好、中等尺寸2-5mm,转速不应过快,避免絮体被打碎。






(5)污泥回流和絮凝区污泥量

污泥回流量一般按照设计进水量的2%-4%选取。适宜的污泥回流量,通过以下指标确定,并通过污泥回流泵变频调整。


絮凝区污泥百分比是指,取絮凝区泥水混合物,沉淀5min后,在1L刻度试样(以%v/v表示)中测量的污泥相对高度。

调整污泥回流泵,使得正常运行所需的絮凝区污泥百分比在3%-15%之间(一般在6%到10%之间),此数据需要根据具体项目反馈做进一步验证和修订。

过高的污泥百分比,会造成絮凝物或污泥在超过限值的情况下排出池体,造成出水SS高;过低的污泥百分比,会造成加药量增加。


(6)泥位控制和污泥排放

高效沉淀池沉淀区具有污泥浓缩的功能,一般排放污泥浓度应在10-30g/L。


高效沉淀池内通常设置四个采样点用于监视不同位置的污泥情况,应定期取样观测。与泥位计结合使用有助于更为清晰的掌握污泥床的高度,取样点的设置:

-   1st取样点:稠污泥(泥区高度1/3处);

-   2nd取样点:稀污泥或污泥量少(泥区高度2/3处)(与泥位控制有关);

-   3rd取样点:污泥量很少或水质清澈(与泥位控制有关);

-   4th取样点:过渡区,水质清澈(斜管低200mm左右)。


高效沉淀池泥位高度通常在0.5-2m(0.5m为LSL, 2m为LSH, 低于低限或高于高限均应有报警,其中稠污泥排放层0.5-1m,稀污泥的回流污泥层约1m)。




污泥排放应少量多次,保持沉淀池内相对稳定的污泥水平。不应一次将所有污泥层排空,排放污泥浓度应始终控制在合理范围内,以此确定每次排泥泵排泥时间和排泥间隔。一般排泥间隔为5min-4h,每次排泥时间3min-10min,此数据需根据污水厂实际情况调整。



四、博天环境运营污水处理厂高效沉淀池现状


高效沉淀池设计阶段技术参数、设备选型合理,运行期间设备运行指标、药剂投加量调控合理,对于高效沉淀池高效经济、稳定运行,非常关键。我司多个污水厂高效沉淀池运行现状良好。


4.jpg


5.jpg


6.jpg

安阳污水厂高效沉淀池(2017.1 ~至今)


7.jpg


8.jpg

大冶大萁铺污水厂高效沉淀池(2020.6-至今)



9.jpg


10.jpg


11.jpg

黄石汪仁污水厂高效沉淀池


Baidu
map